5. 注意公司頻繁更換高層經理人或敏感職位干部的警訊
高層經理人是公司的重要資產,學術研究顯示,公司頻繁更換高層經理人隱含著負面信息。除更換高層經理人外,更換相關敏感職位也是一個警訊。這類敏感性職位,比如董事長秘書等,是最能了解公司實際狀況的關鍵人物,如果是被迫換人,或許隱含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問題,投資人應詳加查證。
關于經理人的更換,投資者可于報刊雜志或證交所網站中查詢。
6. 注意集團企業內復雜的相互擔保借款、質押等行為的警訊
集團企業(或稱關系企業)是指若干法律上獨立的企業,因為某些特殊關系而結合的企業體,而特殊關系包含彼此持股,或是多家企業的董監事為同一人等。
雖然集團間的各企業擁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但就企業經營上,經營者往往將集團視為一個整體,追求整體性的利益,因此可能會犧牲集團中部分企業的利益,以成就其他企業的利益。較常見的手法包括集團間企業相互擔保以達成借款的目的,或是彼此銷貨以求美化報表等。
如果頻繁地質押、借款,投資人應能看出公司對于資金的取得存在極大的壓力,只能以頻繁質押所持股權以維持其對資金的獲取。
7. 注意損益項目中非營業利潤百分比大幅上升的警訊
損益的組成項目眾多,比如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收支等等,由于管理階層可以通過會計政策的變更來操縱損益的認列,因此投資人在檢視損益項目時,不應僅看最終結果的“營業凈利”,還需注意其損益內容。而當損益有重大變動時,投資人也應了解變動的原因,若其中多源自于管理階層可控制的項目,這就是財務報表帶給投資人的警訊之一。
如果投資者只考慮利潤總額數,而忽視了其利潤總額的構成,就無法取得財務報表本身提供的警訊。投資人可以通過分析該公司凈利組成項目,或是通過該公司突如其來會計政策的改變,了解其損益暴增暴跌的原因,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
8. 注意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異常變動的警訊
當一家公司有舞弊的傾向時,通常不會僅針對一個財務報表科目進行,而是同時操縱多個科目,所以當投資人發現一家公司財務報表上多個科目呈現較異常的走勢時,就應該引起投資者的注意。財務報表造假大多會在三個科目體現,包括應收賬款、存貨及固定資產。
9. 注意具有批判能力的新聞媒體對問題公司質疑的警訊
新聞媒體較一般股民具有專業知識,比較容易察覺公司舞弊的狀況,許多弊案爆發前已有媒體提出批判報道,即使是美國的安然案也是如此。因此,當具有批判能力的媒體報道相關質疑時,投資人應詳加參考。